名人与图书馆2
来自:http://www.bokee.com
MXS马克思
马克思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留下了永恒的脚印,参考大量书籍完成了名著《资本论》。
MZD毛泽东
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这与他青年时代去长沙图书馆认真读书和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边工作边学习是分不开的。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从读者中吸收新民学会会员,并同李大钊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20年代初毛泽东创办湖南青年图书馆,创办设有图书馆、室的湖南自修大学和农民运动讲习所。“一到了图书馆,就像牛进了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一样。”——毛泽东
ND依萨克.牛顿
1661年18岁牛顿考入历史悠久的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入学时,牛顿看到图书馆摆满了各方面的珍贵书籍,阅览大厅四周墙壁上,镶着在这所大学里攻读过的有名望学者的半身塑像,“我也要努力奋斗”牛顿立下新的誓言。从此,牛顿开始了顽强的学习,为他一生的科学壮举,打下坚实的基础。牛顿一生在科学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外,在光子和数学方面也卓有成就。后来,牛顿的石像矗立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实现了他自己的誓言。
SMQ司马迁
司马迁能写出不朽的《史记》,除了考察了大半个中国外,还得益于他任太史令掌管图书时读尽了当时官方所藏图书。
TXZ陶行知
陶行知说:“中国有三种呆子:书呆子、工呆子、钱呆子。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工呆子是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钱呆子是赚死钱,死赚钱,赚钱死。对于书呆子我是劝他们少读点书,多干点有意义的事,免得呆头呆脑。因此,我从前在晓庄办了一个图书馆,叫做‘书呆子莫来馆’。但是一方面叫书呆子不要来,一方面为什么又要图书馆呢?要叫工呆子钱呆子多看些书,把头脑弄得清楚一点,好把世界的事看个明白。但书是一种工具,只可看,只可用。看也是为着用,为解决问题。断不可以呆读。认清这一点,书是最好的东西,有好书,我们就受用无穷了。正是:‘用书如用刀,不快自须磨,呆磨不切菜,何以见婆婆。’”
WGW王国维
国学大师王国维编译的《世界图书馆小史》,原据《英国大百科全书》第9版《图书馆》。此文编译后即于1910年连载于《学部官报》,后又发表于1935年《图书馆学季刊》第9卷第3、4期上。这是西学东渐介绍西方图书馆史的第一篇系统之作。
WH吴晗
吴晗的学术研究大多为史实考证,于是图书馆便成了他的学术源泉。他说,“图书馆最大使命是在节省学者的时间和精力,“使学者能够用最少的时间,满足他所探讨的事物。”吴晗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读得最多的是明史书籍,读完2900余卷《明实录》后,他注意到《明实录》章鱼体育直播_90分钟足球网¥app官方下载胡惟庸党史案记载虽然文字很多,但诸说不一。于是决定抓住这个线头,清理这个疑案。他在图书馆借助大量资料,分析比较,研究探索,终于推翻了旧说,有了理论成果。1932年,在《燕京学报》第15期发表了《胡惟庸党案考》这篇颇具影响力的考据性论文,有了重大的理论突破。
WYW王云五
王云五的学术生涯与图书馆紧密相连。他三年读完36巨册大英百科全书。他周游欧美时,除了考察出版业,还到各地图书馆读书。他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花了10天时间,一口气读了900余种有关管理的书刊。他一生中创立了两大私立图书馆,并对民众开放。它们就是于1926年开馆的上海东方图书馆和于1974年在台北落成启用的云五图书馆。王云五还发明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和“四角号码检字法”。这是图书分类编目工作领域的重大改革,使得由他所主持的东方图书馆在当时堪称为一所管理完善的图书馆。王云五在出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后,长时间地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他从编印各种有系统的小丛书入手,以充实图书馆的丛书收藏。自1922年到1927年先后出版了500多种各科小丛书,方便了图书馆的系统采购。他从东方图书馆的各科优良图书中精挑细选,并经过科学整理,再大量出版、发行,分期供给各类图书馆,免除了有些图书馆不知如何选书的困扰。由于大量出版发行,一版再版,成本降低,售价低廉,十分有利于图书馆购藏。王云五在历年出版的各种丛书的基础上,存精去芜,出版了《万有文库》。《万有文库》选定国学基本丛书100种以及世界名著、参考著作,共收图书1010种、2000册,计达11500万字。因《万有文库》包蕴古今中外,百科俱全,预约数竟达8000部。由于这套丛书的推广,全国各地图书馆纷纷成立。据统计,依凭这套丛书而成立的图书馆达2000所以上。据当时在上海通志馆工作的胡道静说:自从《万有文库》出版后,每个中学都很容易地成立一个图书馆……
YSZ姚石子
姚石子是上世纪初上海地区的大藏书家。他主持家务后,把图书馆格局带入家院。他把家院内许多楼、堂、馆、室作为专门的藏书、读书之所,还署有专称。其中“松韵草堂”即据其远祖姚宏绪51卷《松风余韵》而得名;“古欢堂”以搜集与研读古籍为乐;“怀旧楼”大多是史籍;“棣华香馆”专藏祖传典籍。后来姚石子还造了“华鄂楼”,是给孩子作书室用的。“自在室”是他自己的书房,又称“观自在室”。“观自在”是梵语,意指通过读书修养来观察人生和世界。他又把主要的藏书室名为“复庐”,寓有自勉读书报国之意。“七襄楼”则属于妻子的书室。这些书斋,分门别类地置放着统一规格的书架和书橱,陈列着以线装书为主的各种古今书籍。1925年10月,姚石子与同侪创建了由他任馆长的张堰图书馆,其藏书正是来自家庭图书馆的藏书。曹聚仁把这个图书馆写进了长篇国文故事《粉笔屑》。洋洋十三四万字,在1935年《中学生》上连载,是给中学生阅读的。在故事中,曹聚仁还借学校召开国文学科会议讨论国文科用书,提出应当给学生开一张比较适用的书目。
ZEL周恩来
周恩来发起成立觉悟社,也设图书馆。他还倡导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组织流动性图书馆。
ZYJ张元济
张元济不仅是出版家,而且是图书馆学者。他创办了涵芬楼和东方图书馆。1903年,张元济在上海应邀出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翌年便开始筹建编译所资料室,“求之坊肆,丐之藏家,近走两京,远驰域外”。他的目光向国内大藏书楼的珍本善本延伸。1909年,资料室改名为涵芬楼。1926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三十周年馆庆之际,由张元济提倡把新建楼命名为“东方图书馆”,善本书藏于该馆三楼,仍名“涵芬楼”,是东方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张元济和同侪的努力下,涵芬楼和东方图书馆的藏书迅速增加,上世纪30年代初,藏书已达463000余册。1927年,东方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翌年开办了图书馆讲习所。1930年增设儿童图书馆。以后他又创议设立流动图书馆,携带大批图书赴浙江、江苏各县、镇,供公共机关陈列、借资展览,并随地调查社会教育状况,为中国图书馆进一步面向社会开辟了通途。张元济和叶景葵等发起创办合众图书馆,请来顾廷龙主持馆务,自然留驻图书馆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