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鱼体育直播_90分钟足球网¥app官方下载

图片

浅论高职教育中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09-04-03

浅论高职教育中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于伟娜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但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探讨了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从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兴趣、改革课程评价体系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三方面加以论述,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文化课程,是落实人文教育最合适的载体,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职业能力已成为所有能力的概括和统一,大学语文课程理应成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此环境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必须明确定位,深化改革,使其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大学语文在高校,尤其在众多高职院校不受重视,究其原因,除了与学生的个体认识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高职语文教学自身的弊端有关。

1、大学语文被边缘化,地位无保障,教学安排中随意性严重。

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根本就没有设置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开不开这门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对它的重视程度以及专业课的开设情况。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为了保证学生实训教学比例,课内教学时数较前几年有大幅缩减,压缩后的教学首要要保证专业课的课时,假若专业课课时太多,学生负担过重,首先是“大学语文”课时一减再减,甚至为了给专业课让道,一些专业“大学语文”中途“下岗”也屡见不鲜。

2、教学内容变革缓慢,教材内容缺少新意,无法激起学生兴趣

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没有跳出纯文本的框子,选文偏重于文学名篇,尤其偏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与散文,当代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以及国外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占得太少。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的浅层表面,而忽略了对学生文化教育与审美教育的高层次要求。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对大学语文不能产生共鸣,认为大学语文就是“高四语文”,缺少新意,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3、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质量偏低

有人认为大学语文是为学生所学的专业服务,教学内容只需与专业对口就行。忽视对文学作品的整体的形象与意境的分析,将本应是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显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很难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抵触情绪,使大学语文教学陷入恶性循环、难以收拾。

4、教学评价体系相对滞后

考核类型多为笔试,类型单一。命题形式单一,考试的题型基本沿袭高中以来的标准化形式,学生在熟悉的同时,感觉了无新义。缺少促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的考查方式。另外,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也很难在命题中体现出来。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式

要扭转大学语文现状,加强教学改革是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为了与本科院校争夺就业市场,在强调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为了打造合格的人才,摆脱“高四语文课”的阴影,高职大学语文除应更进一步培养学生朗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语言应用能力外,还应加强以下内容的教学:

首先,传承作品中优秀的精神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品质。许多文学作品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表现了华夏儿女的情怀节操、品格修养,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志趣爱好,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屈原“兴国存君”的爱国情感、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情怀、韩愈“为文养气”“养气致盛”的精神活动,无不表达出作者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以及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

其次,以教材为中心,充实课堂内部空间优秀的文学作品反映各个时代的风貌,学生多阅读这些作品,对于了解文学历史、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中虽然也有不少名家经典之作,但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好奇心强,且时刻受多元文化的“侵蚀”,现行的一些文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只是例子”,给作品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再延伸、引入新内容。除了以教材作品为中心进行拓展,还可以借“题”发挥。这里的“题”指的是主题,即教师按照教材选文特点和单元阅读训练要求,选择与教学单元同一主题的时文佳作,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辅助读物。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是兴趣的源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首先,改进教学手段。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课本、粉笔、黑板加一张嘴”的教学手段层面上,其教学效果是有限的。使用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光盘,可通过制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重视设疑提问唤起积极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学习兴趣常常是在对疑惑的探索和彻悟带来的快感中培养起来的。有了疑就有了思考的起点,探索的动力,求知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理解每单元、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摸透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精心设计一些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

方法。

另外,实现语文课堂与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结合

如与文化素质讲座相结合,安排唐诗系列讲座、文学系列讲座等;与校园文化活动月相结合,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语文知识竞赛等;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与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结合,开展采访、采风活动等。社会实践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增加了他们对文学的兴趣,也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

3、围绕教学目标,改革课程评价体系,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实现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整合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确立发展性评价机制,以质性评价为主导手段,突出改进和激励的功能,不仅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更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既有成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感意志,使教育评价最大限度地介入和渗透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改变传统课程评价片面武断的“一锤定音”,实现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整合,是促进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围绕教学目标,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首先,在考试目的上,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为目标,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树立信心。其次,在考试内容上,变知识考核为主为能力考核为主,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不仅要全面考核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水平,还要检测其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人文素质水平。再次,在考试形式上,可采取开闭卷结合式、口笔试结合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式、论文写作及无标准化答案式(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式、见解主张等),力求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完善学分制,认真对待学生的全面表现,一改期末的终结性考核为过程考核。比如平时作业有成绩、课堂讨论发言有记录、课外征文演讲比赛等获奖要加分,鼓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等。任课教师从各方面学分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力求客观公正。总之,避免仅凭一张试卷定成绩,力求全面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

总之,目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应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作一些必要的探讨。当然,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探索教学的道路上前进和发展是需要一定时日的,这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开创具有高职特色大学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徐华春.民办高职院校管理创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
高雅杰,郝春生.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8)122~123
[3]
刘爱萍.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